肖宏权,电气与电子工程系教师。主讲《5G移动通信技术》《移动通信系统设计与应用》《数据承载技术》《无线网络规划与网络优化》等课程。在他的指导下,学生参加“大唐杯”全国大学生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大赛、“经世IUV杯”全国大学生网络与信息技术大赛、“新华三杯”全国大学生数字技术大赛,累计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超40项,其中包括“大唐杯”全国总决赛二等奖2项、省赛一等奖4项、省赛二等奖4项、省赛三等奖18项,“新华三杯”省赛一等奖4项等多项荣誉。





“场景化”教学的魔法魅力
在肖宏权的课堂上,通信原理仿佛被施了 “知识解码器”。他像一位擅长 “技术翻译”的魔术师,总能把5G空口协议、频谱规划等硬核知识,拆解成学生熟悉的生活图景。讲LTE双工方式时,他指着窗外说:“工程二号楼的垂直电梯就像TDD,同一通道分时上下行;西区食堂的扶手电梯则是FDD,上下行永远并行不干扰。”这些本就晦涩难懂的概念,在肖老师生动形象地比喻下妙笔生花,变得通俗易懂,让学生更易将知识内化于心。
肖老师的课堂魔法不仅体现在将生活的实例带进课堂,他创新了“虚实结合”的教学课堂,依托IUV虚拟仿真平台构建实验教学体系,为省级一流课程《移动通信系统设计与应用》注入实践动能。肖老师的课堂还有个“秘诀”——“翻转课堂”,即让学生“先讲我听,再我讲你听”。他会提前让学生分组准备简单的知识点讲解,哪怕讲得磕磕绊绊,也先让大家试着表达,然后再补充行业里的实际应用。“学生自己查资料、开口讲的过程,其实就是在主动思考。” 这种 “先试错、再修正” 的方式,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也让学生慢慢找到 “原来我能行” 的信心。这不仅为他的课堂打开了一道连接学校专业课和现实社会中通讯实践工作的虚拟大门,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当下社会移动通信技术中原理和实操相融合的深层次知识。
除此之外,肖老师还是IT创新界的“扛把子”,他在高招云平台通过中国教育电视台、抖音、B站、视频号、头条号等平台进行我校课程“爱上‘工程’ICT创新学院——培养新质生产力人才的摇篮”的宣讲。
“自家孩子”般的育人情怀
在大众印象里,工科老师往往如钢铁般严肃、不易亲近,但肖老师却截然不同。他的温柔,藏在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里,对待每位学生都像呵护自己的孩子。这份温柔,也体现在他因人施策的教学智慧中。对于成绩优异、科研思维敏锐的学生,他精心设计“项目制深度培养”模式。他常鼓励道:“只要你们有想法,就大胆去尝试,遇到难题随时找我。”在指导竞赛或科研项目时,他为这些学生开通“绿色通道”,既给予自主规划实训进度的空间,又提供一对一技术支持,宛如“通信工程师电话远程会诊”。在他“全程护航”般的悉心栽培下,许多拔尖学生大二就能独立完成小型通信方案设计,绽放出耀眼的学术光芒。
肖宏权深知,学生如同形态各异的璞玉,唯有采用不同雕琢方式,才能绽放独特光彩。面对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低的学生,他以“生活关怀优先”为原则介入引导。当发现后进生“听不懂、不愿来” 的消极状态,他主动走进学生寝室,疫情期间,多次踏入“乌烟瘴气”的男生宿舍,用温和的语气提醒开窗通风、做好防护,将关心化作实际行动。他耐心倾听学生的烦恼,从作息习惯聊起,逐步探寻厌学根源,用拉家常的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在教学上,他降低理论学习门槛,通过“先参与简单仿真操作,再逐步深入”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信心,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跟上进度,不掉队。
对于普通学生群体,他秉持“夯实基础、循序渐进”的原则。课堂上,他反复强调:“不要求快,每堂课把本堂课任务做完就行。”在他看来,学生层次不同,就像企业里不同岗位需要不同人才,课堂要让基础生能跟上,特长生有空间。他注重知识的点滴积累,用扎实的教学节奏,为学生筑牢专业根基。
学生职场进阶的专属通道
“校企合作不是简单挂个牌子,而是要让课堂能‘收到企业的信号’,让学生毕业时自带‘职场适配芯片’。”这是肖宏权说。作为拥有20年通信行业经验的 “双师型” 教师,肖宏权始终站在学校与企业的交界处,成为学生通往职场的 “信号中转站”。凭借20年积累的一线实战经验,他总能在技术迭代的关键节点,精准捕捉行业需求,将真实项目中的成功案例、调试差错、趣味实验融入课堂。例如在讲解调频技术时,他会分享曾因参数设置失误导致信号失真的经历,让学生既对知识产生兴趣,又学会规避常见错误。
他积极带领学生参加各类竞赛,以赛促学,将比赛中的技术难点与行业前沿动态相结合。无论是5G成熟应用场景,还是6G研发最新进展,他都及时引入课堂,让教学内容始终与行业发展同频。在备赛过程中,他不仅指导学生攻克技术难关,更引导学生观察通信领域新技术走向,帮助他们在知识学习中明晰职业方向。“我希望他们每个人都能够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生活,然后用最大的激情去投入工作,为社会创造一些价值。” 这句质朴的话语,正是他深耕教育一线的初心写照。